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美食体验 美食体验

798北京艺术中心简介_北京798艺术中心简介

zmhk 2024-05-15 人已围观

简介798北京艺术中心简介_北京798艺术中心简介       感谢大家在这个798北京艺术中心简介问题集合中的积极参与。我将用专业的态度回答每个问题,并尽量给出具体的例子和实践经验,以帮助大家理解和应用相关概念。1.北京798艺术区怎么样,值得去吗?2.7

798北京艺术中心简介_北京798艺术中心简介

       感谢大家在这个798北京艺术中心简介问题集合中的积极参与。我将用专业的态度回答每个问题,并尽量给出具体的例子和实践经验,以帮助大家理解和应用相关概念。

1.北京798艺术区怎么样,值得去吗?

2.798艺术区在北京哪里

3.798北京艺术中心开放时间

4.798艺术区是私人的吗

5.北京 798 789 区别

798北京艺术中心简介_北京798艺术中心简介

北京798艺术区怎么样,值得去吗?

       798艺术区(ArtDist)位于北京朝阳区酒仙桥街道大山子地区,故又称大山子艺术区(英文简称DAD-Dashanzi Art District),原为原国营798厂等电子工业的老厂区所在地。如今798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媒体和大众的广泛关注,成为了北京都市文化的新地标。

        1,文化定位

        2,历史

        3,未来规划

        4,评价

        5,交通信息

        6,主要景点

        7,入驻成员

798艺术区在北京哪里

       798艺术区位于北京朝阳区酒仙桥街道大山子地区,故又称大山子艺术区(英文简称DAD-Dashanzi Art District),原为原国营798厂等电子工业的老厂区所在地。

        2004年以来,瑞典首相、瑞士首相、德国总理(施罗德)、奥地利总理、欧盟主席(巴罗佐)、比利时王妃、安南夫人、法国总统希拉克夫人等都先后参观访问过798艺术区。施罗德在参观798艺术区时感叹:几十年前的包豪斯建筑在德国都很少发现了,今天居然在北京存在,真是太难得了!比利时王妃则花了几万美元购买了艺术品。来过798艺术区的国外***或他们的夫人都一致认为,798艺术区很好,没有想到中国还有这样的表现活跃思想的好地方,体现了中国的改革开放的成果。

       2003年,798艺术区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全球最有文化标志性的22个城市艺术中心之一。同年,北京首度入选《新闻周刊》年度12大世界城市,原因在于798艺术区把一个废旧厂区变成了时尚社区。2004年,北京被列入美国《财富》杂志一年一度评选的世界有发展性的20个城市之一,入选理由仍然是798

798北京艺术中心开放时间

798艺术区在北京市朝阳区东北部酒仙桥718大院内。

       798艺术区西起酒仙桥路,东至酒仙桥东路、北起酒仙桥北路,南至将台路,面积60多万平方米,是原国营798厂等电子工业老厂区所在地。

       798艺术区因其包豪斯式的厂房风格受到众多艺术家的青睐,也就有了闲置厂房与现代艺术的结合,是北京的艺术集散地。这里形成了集画廊、文化公司、酒吧、店铺于一体的多元文化空间,艺术气息浓厚,常年有各种展览在此举办。

       它的景观和元素,既有建国初期的中国、建设时期的中国、文革时期的中国,还有改革开放时的中国。798艺术区是一个很时尚,很前卫的地方,工业与艺术并存,历史与未来同在,它展现的是当代中国文化。

       798艺术区是北京的新标志和文艺青年集中地,驻扎了很多画廊、展馆和独立艺术家,建筑也都新锐时尚,设计感十足,还有不少特色店铺,是年轻人感受文艺气息的妙处。

798艺术区是私人的吗

该地区通常在周二至周日开放,开放时间一般为上午10点至下午6点。

       是中国北京的一个著名艺术地标和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坐落在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街道大山子地区,具体地址是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4号798艺术区。这里原本是国营798厂等电子工业的老厂区,后来经过改造和利用,逐渐成为国内外知名的艺术区和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地。

北京 798 789 区别

       798艺术区不是私人的。

       有人说“798艺术区是文艺青年的天堂,如果你不是文艺青年,来了以后也会变成文艺青年”,这里汇集了众多画廊和美术馆,以及附近央美的学生和老师,浓浓的艺术氛围包裹着你,行走其中仿佛自己也成为了艺术家。

       798艺术区很多厂房是属于经典的现代主义包豪斯风格,因为厂区内的建筑风格十分突出,所以也吸引了许多艺术家前来工作定居,逐渐地形成了艺术机构的聚集地方,随着不断的发展出现了很多知名的美术馆和画廊,不乏有一些美术馆知名度极高。

798艺术区的简介

       这座美术馆让我记忆犹新的并不是馆内的作品,而是建筑馆的外立面设计,在生活中我们常见的建筑立面多数为墙体或者普通玻璃,并没有像UCCA美术馆的立面是富有律动的玻璃。

       打破传统玻璃平整的设计,让视觉更有层次感,引发人们停下来驻足,“波纹、折痕、凸起或弯曲”都是现实中的难题,无法想象这样富有弹性的玻璃是需要解决自支撑问题的,因此不得不说这座美术馆玻璃立面的设计无疑是传统平整玻璃设计的终结者。

       798艺术区简介

       在北京的东北角,有一个以上个世纪50年代建成的工厂命名的艺术区,这就是798艺术区。它位于北京朝阳区酒仙桥街道大山子地区,故又称大山子艺术区(英文简称DAD-Dashanzi Art District),原为原国营798厂等电子工业的老厂区所在地。此区域西起酒仙桥路,东至京包铁路、北起酒仙桥北路,南至将台路,面积60多万平方米。

       目前叫798艺术区的这片厂区,是原电子工业部所属706、707、718、751、797、798等6个厂的区域范围。从50年代末到1964年,这个区域曾经叫做“718联合厂”,全称为“国营北京华北无线电器材联合厂”。上说的6个厂是联合厂的分厂。1964年,这6个厂开始独立经营,由联合厂一家一下改变为6个厂,直到2001年。2001年,除了751厂以外的5个厂与华融资产公司(控股)与751厂联合组成七星华电集团,统一管理这片区域。

       从2001年开始,来自北京周边和北京以外的艺术家开始集聚798厂,他们以艺术家独有的眼光发现了此处对从事艺术工作的独特优势。他们充分利用原有厂房的风格(德国包豪斯建筑风格),稍作装修和修饰,一变而成为富有特色的艺术展示和创作空间。现今798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媒体和大众的广泛关注,并已成为了北京都市文化的新地标。

       798艺术区为代表的798文化概念

       艺术家和文化机构进驻后,成规模地租用和改造空置厂房,逐渐发展成为画廊、艺术中心、艺术家工作室、设计公司、餐饮酒吧等各种空间的聚合,形成了具有国际化色彩的“SOHO式艺术聚落” 和“LOFT生活方式”,引起了相当程度的关注。经由当代艺术、建筑空间、文化产业与历史文脉及城市生活环境的有机结合,798已经演化为一个文化概念,对各类专业人士及普通大众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并在城市文化和生存空间的观念上产生不小的了影响。

       以798厂为主的厂区的建筑风格简练朴实,讲求功能。巨大的现浇架构和明亮的天窗为其他建筑所少见。它们是50年代初由苏联援建、东德负责设计建造的重点工业顶目,几十年来经历了无数的风雨沧桑。伴随着改革开放以及北京都市文化定位和人民生活方式的转型、全球化浪潮的到来,798厂等这样的企业也面临着再定义再发展的任务。随着北京都市化进程和城市面积的扩张,原来属于城郊的大山子地区已经成为城区的一部分,原有的工业外迁,原址上必然兴起更适合城市定位和发展趋势的、无污染、低能耗、高科技含量的新型产业。大批艺术家文化人的入驻,正是这一历史趋势的反映。

       这批入驻者中,包括设计、出版、展示、演出、艺术家工作室等文化行业,也包括精品家居、时装、酒吧、餐饮等服务性行业。在对原有的历史文化遗留进行保护的前提下,他们将原有的工业厂房进行了重新定义、设计和改造,带来的是对于建筑和生活方式的创造性的理解。这些空置厂房经他们改造后本身成为新的建筑作品,在历史文脉与发展范式之间,实用与审美之间与厂区的旧有建筑展开了生动的对话。

       而这批入驻者的生存方式本身就是经济改革的产物,他们展示了个人理念与社会经济结构之间新的关系—在乌托邦与现实,记忆与未来之间。798是新时期的青年文化经过积淀转向成熟的载体。这里形成的文化将是地方资源的国际化,是个人理想的社会化。新的798意味着先锋意识与传统情调共存,实验色彩与社会责任并重,精神追求与经济筹划双赢,精英与大众的互动。出现在798的这一现象,牵涉到都市发展、生产和消费模式等广泛的层面。

       798艺术区的历史沿革

       〖718联合厂的组建〗

       谈起北京798艺术区的历史,必须从新中国的工业化开始说起,北京798艺术区所在的地方,是新中国“一五”期间建设的“北京华北无线电联合器材厂”,即718联合厂。718联合厂是由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王铮部长指挥筹建,前苏联、民主德国援助建立起来的。

       1952年,联合厂在京郊毫无工业基础的酒仙桥地区筹建,1954年开始土建施工,1957年10月国家领导参于了开工典礼并宣布开工生产。其速度之快在建国初期是罕见的,它凝聚着老一代领导及建设者的辛勤劳动。在酒仙桥地区,与718联合厂同时筹建的还有774厂、738厂,这三个厂的建成,不但改变了酒仙桥地区的面貌,而且在中国电子工业史上形成了大发展的开头,这一先头作用永远载入了中国电子工业发展的史册。718联合厂建成后对国家的经济建设,特别是对电子工业的建设、国防建设、通信工业的发展做出过卓越的贡献。1964年4月,四机部撤消718联合厂建制,成立部直属的706厂、707厂、718厂、797厂、798厂及751厂。

       〖718联合厂的建筑设计〗

       718联合厂是国家“一五”期间156个重点项目之一,是社会主义阵营对中国的援建项目之一。由于在这个阵营中电子工业的领先地位,东德被赋予了建设联合厂的重任。当时,东德副总理厄斯纳亲自挂帅,利用全东德的技术、专家和设备生产线,完成了这项工程。因为东德不存在同等规模的工厂,所以厄斯纳组织了东德44个院所与工厂的权威专家成立一个718联合厂工程后援小组,最后集全东德的电子工业力量,包括技术、专家、设备生产线完成了这项带有乌托邦理想的盛大工程。718联合厂的首任厂长李瑞在回忆文章里说:“我看过德国20多个厂,其中没有单独一厂具有如此规模的。据我所知,在苏联和社会主义其他阵营的国家中,此类规模的工厂也实属罕见。”

       德绍一家建筑机构负责联合厂庞大的建筑设计,它和当年的包豪斯学校在同一个城市,两者在建筑精神层面上是共通的。1919年,格罗皮乌斯在德国魏玛成立了包豪斯学校。在抽象艺术的影响下,一种新的工艺美术风格和建筑风格诞生,其主要特点是:注重满足实用要求;发挥新材料和新结构的技术性能和美学性能;造型简洁,构图灵活多样。以此为基础,新的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形成,主张适应现代大工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以讲求建筑功能、技术和经济效益为特征,后来被称为包豪斯学派。

       联合厂具有典型的包豪斯风格,是实用和简洁完美结合的典范,德国人在建筑质量上追求高标准。比如,抗震强度的设计在8级以上,而当时中苏的标准都只有6至7级;再比如,为了保证坚固性,使用了500号建筑砖;还有,厂房窗户向北,而当时一般建筑物的窗户都朝南,这种设计可以充分利用天光和反射光,这就保持了光线的均匀和稳定,而从视觉感受来看,恒定的光线又可以产生一种不可言喻的美感。

       〖厂房的闲置和艺术区的形成〗

       2000年12月,原700厂、706厂、707厂、718厂、797厂、798厂等六家单位整合重组为北京七星华电科技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七星集团是北京市及电子城园区最早一批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由于对原六厂资产进行了重新整合,一部分房产被闲置了下来。为了使这部分房产得到充分地利用,七星集团将这些厂房陆续进行了出租。

       2002年2月,美国人罗伯特租下了这里120平方米的回民食堂,改造成前店后公司的模样。罗伯特是做中国艺术网站的,一些经常与他交往的人也先后看中了这里宽敞的空间和低廉的租金,纷纷租下一些厂房作为工作室或展示空间。“798”艺术家群体的“雪球”就这样滚了起来。由于部分厂房属于典型的现代主义包豪斯风格,整个厂区规划有序,建筑风格独特,吸引了许多艺术家前来工作定居,慢慢形成了今天的798艺术区。

       798艺术区的现驻机构

       目前,已经有近200家涉及文化艺术的机构进入此区域。据2005年3月的不完全统计,在进入798艺术区的103家机构中,主要包含创作展示和交流类、设计类两大类,其中属于艺术创作、展示和交流的有59家(占全部机构的57.3%),设计类(包括空间设计、广告设计、家居家具设计和服装与形象设计)有29家(占全部机构的28%以上)。此外,还有传播发行和书店及餐饮酒吧一类的跟艺术创作沾边的一些小门类。

       至少有300位以上的艺术家直接居住在798艺术区或者以798艺术区为自己的主要艺术创作空间,其中还有一些来自国外的艺术家,他们分别来自法国、美国、比利时、荷兰、澳大利亚、韩国、新加坡等。进驻798艺术区的既有大名鼎鼎的艺术家如刘索拉(作家、音乐人)、洪晃(出刊人、出版家)、李宗盛(音乐人)、李象群(雕塑家)等,也有名不见经传的无名之辈。

       艺术家及其公司租用798艺术区的面积,从几千平方米到几十平方米不等。其中,租用面积最大的是世界知名的、全球最大艺术品收藏与展览公司之一的比利时尤伦斯艺术品公司(租用面积4500平方米)和美国南加州建筑学院(租用面积4000多平方米),其次是李霞租用的从事画廊和展览的空间(2000平方米)、洪晃、杨小平合租的为出刊《I LOOK》、《SEVENTEEN》、《LE》等杂志而租用的空间(1610平方米)、史金松画廊(1350平方米)、徐勇租用的《时态空间》(1000平方米)、李莫维租用的艺术工作室(1000平方米)。最近,世界知名的古根海姆艺术品公司拟在798艺术区租用5000到10000米的场地,但目前798艺术区已经没有这么大面积的地方可以出租。

       到目前为止,在原有718联合厂区,大约有10万平方米的厂房已出租给中外各类艺术文化机构,约占整个厂房的50%以上。

       798艺术区的艺术效应

       由于艺术家的“扎堆”效应和名人效应,加上从2004年以来已经进行了两届“北京大山子国际艺术节”(DIAF-Dashanzi International Art Festival)所产生的影响,798艺术区的影响越来越大。首届艺术节(2004年4月至5月的一个月)吸引了80000人次前来访问,其中约60%为中国观众,40%为境外观众,其中还有来自巴黎等国外各大城市当代艺术的代表。120多家中外媒体报道了艺术节和在此处活跃着的艺术家及他们的作品。一些国内外文化机构和基金会等对艺术节进行了赞助。第二届艺术节(2005年4月30至5月22日),在23天中,共进行了表演、展示、研讨等艺术活动109项,吸引观众80000万以上,最多的一天达近万人。2005年9月22日至10月7日,798艺术区进行了“双年展”,也取得丰硕成果,许多观众慕名而来,观众达6万以上。以上几大活动,使798艺术区的名气越来越大,艺术品成交量也与日俱增。

       2004年以来,瑞典首相、瑞士首相、德国总理(施罗德)、奥地利总理、欧盟主席(巴罗佐)、比利时王妃、安南夫人、法国总统希拉克夫人等都先后参观访问过798艺术区。施罗德在参观798艺术区时感叹:“几十年前的包豪斯建筑在德国都很少发现了,今天居然在北京存在,真是太难得了!”比利时王妃则花了几万美元购买了艺术品。来过798艺术区的国外***或他们的夫人都一致认为,798艺术区很好,没有想到中国还有这样的表现活跃思想的好地方,体现了中国的改革开放的成果。

       2003年,798艺术区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全球最有文化标志性的22个城市艺术中心之一。同年,北京首度入选《新闻周刊》年度12大世界城市,原因在于798艺术区把一个废旧厂区变成了时尚社区。2004年,北京被列入美国《财富》杂志一年一度评选的世界有发展性的20个城市之一,入选理由仍然是798。

       近两三年来,到798艺术区来参观、访问、观摩、学习、交流、购买艺术品的人是越来越多。据抽样调查,2004年,大约有45万人,2005年,大约有超过50万以上的人访问此区。境外来访者和国内来访者的比例大约是4:6。

       好了,今天关于“798北京艺术中心简介”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798北京艺术中心简介”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